國造M39曲管衝鋒槍 ("我的子彈會轉彎", 沒想到我國也曾經製造過曲管槍械. 國造M39曲管衝鋒槍.) 

"國軍歷史文物館"是國軍極少數常態性對外開放的大型展館之一. 雖然位於市區,但參訪的民眾卻相當有限,可能一般人對這類國軍展館的印象大多還停留在封建八股或設備老舊. 其實現在的國軍歷史文物館不但館場設備新潁現代,而且裡頭還有一些難得一見的"珍寶".

就以照片中的"國造M39曲管衝鋒槍"為例,以往只知道美國和以色列曾經少量生產,沒想到我國竟也曾經製過曲管衝鋒槍(Curved Barrel Submachine Gun).

國造M39曲管衝鋒槍  

這款衝鋒槍是以國造39式(M39)衝鋒槍為基礎,加裝彎曲式槍管,但顯然軍方仍然沿用"M39"(或39式)型號,而未另外賦予新型號或衍生型號.

國造39式,37式和36式衝鋒槍一脈相承,最早都是仿自大名鼎鼎的二戰時期美造M3A1衝鋒槍(暱稱"Grease Gun",黃油槍). 1947年,中華民國位於瀋陽的"90兵工廠"(由張作霖於1921年創立,最早稱為"奉天軍械廠",後來曾經通稱"瀋陽兵工廠")開始仿造M3A1衝鋒槍,以年代命名,稱為"36式"(M36)衝鋒槍.

1948年,國共內戰吃緊之際,位於南京的"60兵工廠"以既有的"36式"(M36)衝鋒槍為基礎,生產9mm口徑版本(原有的36式是11.43mm,即0.45英吋),命名為"37式"衝鋒槍. 37式開始生產不久,旋即因為形勢急遽惡化,中斷生產並將產線設備撤移至台灣.

國造M39曲管衝鋒槍 (彈匣座外有"三九式"字樣.)

1950年,國軍改良自原有的37式,開始生產"39式"(M39)衝鋒槍. 而且設計曲管套筒,可作上下左右轉向.

國造M39曲管衝鋒槍  

 

Welrod Mark IIA  

館方標示這把罕見手槍為"英造 0.32 吋海軍用無聲手槍". 海軍為何需要無聲手槍(Silenced Pistol)? 更令人納悶的是,國軍歷史文物館的官網竟然是標示著"美國造 0.32 吋海軍無聲手槍",而且同樣沒有相關文字介紹.

其實這是英國於二戰期間製造的"Welrod Mark IIA"型無聲手槍,供敵後突擊隊員使用. 此外,英軍也曾多次以空投方式,提供這款手槍給納粹德軍佔領區內的當地反抗軍和游擊隊, 只不過有些被德軍截獲而持有.

國軍透過何種管道取得這款手槍?軍方並未說明. 不過,二次大戰後,美國接收了部份英國的Welrod Mark IIA無聲手槍,後來輾轉撥交給1947年成立的CIA(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中央情報局). 以當年CIA和台灣軍方的密切合作程度,國軍能取得這款手槍也不足為奇了.

所謂的無聲手槍其實並非完全無聲,只是以物理方式大幅抑制聲波而已.

Welrod Mark IIA (板機外圍無護弓設計.)

 

美造M73特種槍  

另一款罕見的奇特兵器 - 美造M73特種槍. 這種似乎在諜報電影中才出現的特種槍全長只有10.4公分,重量300克,使用5.58mm口徑子彈.

館方的標示牌上寫著"給彈方式: 3發彈匣",但其實這種迷你槍根本沒有彈匣. 裝填子彈必須將槍如照片下方打開,然後直接將子彈裝進左半部的"槍管",裝填方式有點類似老式雙管獵槍.

槍身上的3顆鈕釦狀物體其實是"槍機拉柄",而前方的條狀物即是板機. 欲射擊時須先將小小的""槍機拉柄"往後推,如照片中所示(既然是長期靜態展示,不瞭解館方為何將這兩把M73都維持在"待擊發"的緊繃狀態?),然後將"小板機"往槍身方向按壓即可擊發. 可惜館方也沒有這些相關文字或圖片介紹,更沒有引進年代與配發單位說明.

 

國造7.63mm毛瑟自動手槍 (館方文字說明中的"10響"是當年老式說法,其實就是10發裝填.) 

國造7.63mm毛瑟自動手槍, 難得館方對這款槍枝有較多的說明. 這款槍的原型是德國陸軍在1986年開始製造的"Mauser C96",後續有不少衍生與改良槍型,其中一款衍生槍型"M1898"便是我國在民國初年據以仿造的藍本,雖然未取得德方授權,確是數以萬計的大量生產.當時俗稱為"盒子炮"或"駁殼槍".

館方資料中寫著"是國軍於大陸時期低階軍官和特種部隊常用兵器",這樣的說法算是客氣了. 其實早在漢陽兵工廠開始大量仿造之前,已經陸續有Mauser C96系列陸續引進中國,再加上後來漢陽兵工廠大量仿製,不但國軍用,警察用,軍閥用,共產黨用,連山賊土匪都用.

Mauser C96系列曾經歷久不衰,獲得世界各國採用,中國卻是全球唯一以此款槍型作為軍警主力配備的國家. 也無怪乎台灣早年的電視劇中,這款"盒子炮"是熟面孔常客,無論是革命黨人起義,北閥,抗戰,剿共或打土匪,都有它的身影出現,而且槍柄下方總是繫著紅布條.

國造7.63mm毛瑟自動手槍  

Mauser C96系列的木製可拆式槍托不但有槍托室設計,而且還可以用來收納手槍主體. 手槍置入後,只剩槍柄下方露出木製槍托外. 如此一來,槍托便兼俱槍盒功能,達到保護與方便運輸的效果,這也是"盒子炮"俗名得由來.

在中國境內仿造"Mauser C96"槍的不只漢陽兵工廠. "山西王"閻錫山在軍閥時代也曾仿製過. 1929年,其下"晉系"的太原兵工廠開始生產,稱為"17式". 為了簡化彈藥補給調度,以配合當時"晉系"部隊所使用的仿造湯普森衝鋒槍(Thompson Submachine Gun),17型手槍因此採用0.45口徑(11.43mm). 槍身右側刻有"民國十八年晉造",左側則刻有"十七式"字樣.

中國的Mauser C96仿造史並未結束,最令人訝異的是,中共直到1980年開始仿造這種將近百年前設計的手槍,稱為"80式衝鋒手槍". 口徑7.62mm,採用10發和20發兩種彈匣.

 

K-50M衝鋒槍 (撇開大錯特錯的槍支標示不談,曾幾何時,國軍歷史文物館竟然堂堂出現"PRC"字樣. 今夕何夕?) 

這把衝鋒槍的標示更精彩了. 館方資料寫著"中共造M50式762公釐衝鋒槍",但實際上他根本不是50式,而且中共也沒有生產過這種槍. 它其實是北越製造的"K-50M"衝鋒槍.

中共在50年代大量仿造蘇聯在二戰期間的"PPSh-41"衝鋒槍,名為"50式". 越戰時期,中共曾經以50式衝鋒槍軍援北越,後來北越根據50式加以大幅改造,製造出這種"K-50M"衝鋒槍,外觀已經與原有的50式衝鋒槍大不相同.

K-50M衝鋒槍  

與中共製造的50式衝鋒槍相較,北越K-50M衝鋒槍的準星,槍管和槍身細部皆有修改. 最明顯的改變是原有的木質槍托改為活動伸縮式,以方便體型較小的越共男女(甚至青少年)於叢林與狹窄地道中活動.

K-50M衝鋒槍  

 

接下來就不是奇珍異寶,而是國軍過去使用過的裝備.

57步槍與65步槍  

時光飛逝,二十多年前服役時使用的57步槍與65步槍,如今竟已被當成"骨董"陳列,怎不教人感慨?

 

35火箭筒  

也是當年服役時的裝備 - 35火箭筒.

35火箭筒  

館方資料解說詳盡,只不過最後一句話有問題. "沿用至民國65年"?? 怪哉,我到民國78年退伍時,連上的35火箭筒都還好端端地被抬來抬去,參加演習和高裝檢哩.

 

 

arrow
arrow

    FlyingNa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