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淡水海關碼頭一直是淡水地區數個神秘的軍事管制區之一. 直到前幾年都還有派兵駐守. 它在軍中的代號是"忠園"基地,名稱則是"海軍第三造船廠淡水分廠",簡稱"海三分廠"(海三廠在基隆牛稠港). 正因為長年的軍事管制,使得這一段碼頭區大抵保留了清代原貌(台灣有部份的古蹟是因為當初劃為軍事管制區才得以保存). 然而,這短短150公尺的碼頭區不但是古蹟,也曾是中華民國海軍潛艇建造的搖籃.
19世紀初期,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常有海盜出沒,當時的清朝政府除了派兵加以平定之外,並決定在嘉慶13年(西元1808年)將原本駐紮在福建的守備營移防至台灣,在當時滬尾(淡水)紅毛城下的這塊河邊區域成立"滬尾水師守備營",以加強北台灣的軍事防衛.
積弱的大清帝國後來因為鴉片戰爭和英法聯軍之役陸續失利,而被迫於咸豐8年(1858年)和咸豐10年(1860年)先後與列強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 台灣也因而被迫開放通商,當時台灣開放的港口包括安平、打狗、淡水與雞籠. 同治元年(1862年),滬尾守備署開設海關,正式開始收稅. 當時淡水滬尾關主管全台關稅業務,為確保關稅順利徵收,稅務主要由英國人負責. 滬尾開始有洋人與洋船集駐.
直到1895年(清光緒22年,日本明治28年),台灣割讓給日本. 淡水海關稅務司馬士(H. B. Morse)結束海關業務,將淡水海關移交給日本. 21年後的1916年(大正5年),日本將稅務總關由淡水移設台北大稻埕,並於1920年(日本大正9年)將原淡水稅關更名為"總督府稅關淡水支署",至此淡水已失去主管全台關稅業務的龍頭地位.
淡水海關碼頭全長約150公尺,採用石材建造以阻擋潮水侵蝕. 主要石材為的觀音石和少數的唭哩岸石,建築工法為十九世紀末碼頭基本工法. 設有15根"繫船石",長5尺8寸見方,以及供船舶停靠與裝卸貨物的"登船口". 淡水海關碼頭區域內現在有清代與日據時期的海關相關建設,包括碼頭、二層洋樓一棟、倉庫二棟.
(取材自Google衛星圖)
民國34年(1945)日軍戰敗並向同盟國投降,中華民國台灣指揮所憲兵第四團於當年10月8日搭乘戎克船(Junk,西方人對中國式帆船的稱呼,一說來自閩南語"船"的音譯)由淡水海關碼頭登陸. 這也是國軍首次登陸淡水鎮.
在褪下全台最繁榮商港和全台關稅龍頭的光環之後,這塊古碼頭區並沒有因此走入歷史. 因緣際會之下,它在日後竟然成為中華民國潛艇工業的發源地.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原本計劃援贈中華民國兩艘1,290噸的"T型"(T Class)潛艦,而我國海軍也在當時派遣官兵遠赴英國潛艦學校受訓,預定結訓後接艦返國. 可惜後來因為英援"重慶號"巡洋艦叛逃投共,英方因此懷疑當時國軍的忠誠度和國民黨的掌控能力,進而取消這項軍援計劃, 中國海軍難得的獲取潛艦機會就這麼落空. 不僅如此,英方還藉機強行沒入之前贈予我國並已經成軍的"靈甫號".
(與我國海軍"有緣無份"的英國T型潛艦. 取材自網路)
英援T型潛艦計劃失敗後,國軍轉而尋求美國潛艦的機會. 但是潛艦畢竟是攻擊性武器,因此美國一直不願出售給台灣.
1960年國防部曾透過當時的駐義大利副武官汪希苓(後來在國防部情報局長任內參與"江南案"),與義大利的民間船廠"COS.MO.S"公司接洽,購入兩艘該公司製造CT2F水下載具(油電動力),代號"海鯊計劃", 並於隔年加購兩艘改良型的CE2F(電力驅動). 軍方在取得CE2F後,立即仿造了3艘,並以這7艘水下載具成立"海昌艇隊". 但是這種開放式的水下載具只能供潛水人員"騎乘",並不能歸類為正規潛艇.
成立於1955年的義大利COS.MO.S公司在當時並沒有潛艇建造的經驗,但是在與我國合作的過程中,發現海軍對潛艇的強烈需求. 因此在連細部設計圖都缺乏的情況下,為了搶得商機,竟然自告奮勇地提出40噸迷你潛艇的計劃,並遊說軍方下單訂購,而當時我國軍方確實也沒有其他可行的選擇, 於是在1963年12月底決定訂購2艘,代號"武昌計劃".
COS.MO.S如願獲得訂單後,匆匆只花了一年的時間進行潛艇設計和零組件採購和訂製. 在沒有進行驗證的情況下,於1965年(民國54年)年初派遣人員到淡水海三分廠進行潛艇組裝. 兩艘潛艇就在這塊古碼頭區域的乾塢中同時施工,預計於年底完成. 海軍也於6月1日成立"武昌艇隊",駐紮淡水配合潛艇建造並實施專業訓練.
可惜因為COS.MO.S和海軍雙方皆缺乏潛艇設計與建造經驗,因此組裝過程中技術問題不斷,可說是邊作邊學邊改,進度嚴重落後. 不僅沒有如期於1965年年完工,甚至拖到1967年都還待在海三分廠. 雖然名為"海軍第三造船廠淡水分廠",但其實這塊古碼頭區在當時不過是一個小型的修船廠,設備和機具都有限,再加上淡水河口潮差問題,海軍最後決定將兩艘建造中的潛艇在1967年4月22日移到左營,由海一廠支援繼續建造.
(尚未完工的SX-404潛艇於左營軍港進行測試. 取材自網路)
這兩艘40噸級的迷你潛艇最後終於在1969年6月底完工,耗時長達4年半之久,這也是義大利COS.MO.S公司最早的兩艘潛艇,型號為"SX-404". 同年10月8日,由當時的海軍總司令馮啟聰於左營南碼頭主持成軍典禮,並命名為"S-1 海蛟號"與"S-2 海龍號".
由於設計成熟度不足,兩艘SX-404潛艇的性能表現相當有限,甚至不如預期. 在"水星計畫"的美國潛艦(海獅和海豹)尚未成軍之前,便已於1973年11月1日除役. 總共服役期間不過4年,比建造時間還短. 僅管如此, 海蛟海龍兩艘迷你潛艇和淡水海三分廠在海軍建軍史上,還是佔有不容抹煞的歷史地位, 尤其在"潛艦人員訓練"和"促使美國出售潛艦"這兩方面,確實達到一定的效果,對我國海軍後續的潛艦發展產生莫大助益.
對義大利COS.MO.S公司而言,這兩艘SX-404迷你潛艇下水成軍亦是劃時代的里程碑, 從此公司擠身"潛艇製造商"之列. 以這兩艘小潛艇為活招牌,COS.MO.S在1972年又賣了6艘同級潛艇給巴基斯坦(Pakistan)海軍,但是這6艘改良型和台灣的海蛟海龍稍有差異. 隔年(1973)COS.MO.S推出80噸級的"SX-506"潛艇,並賣給哥倫比亞(Colombia)兩艘,南韓在80年代也買了兩艘.
(台灣和巴基斯坦的SX-404潛艇外觀差異. 取材自網路)
南韓在80年代再購買了5艘COS.MO.S公司的100噸級潛艇"SX-756K". 之後COS.MO.S也曾為巴基斯坦和伊拉克(Iraq)造了數艘改良型的"SX-756W"(110噸)潛艇,但都因故未交貨. COS.MO.S後來甚至曾設計出具備"絕氣推進"系統(AIP, Air-Independent Propulsion)的"MG-130"攻擊型潛艇,可惜尚未動工建造便於2003年結束公司營運.
南韓過去在許多方面並不如台灣, 國民所得也低於台灣. 曾幾何時,南韓不但遙遙領先,而且多項產業(電子業,重工業,國防工業,娛樂業...etc.)橫掃世界舞台. 就以潛艇發展而言,南韓起步落後台灣10餘年,但是他們在20年內,從一無所有到有能力自製1,800噸級的潛艦. 2006年,這艘南韓自製的KSS-II潛艦完工下水,它是透過德國技術轉移的方式,以德國U-214潛艦為設計基礎,而且配有AIP推進系統. 南韓甚至在2011年與印尼簽約外銷.
反觀台灣,自1965年組裝SX-404潛艇開始,如今將近50年過去了,我們卻還陷在"求購無門"的窘境. 眼看東亞局勢劍拔弩張,各國潛艦數量不斷增加, 台灣內部卻仍為了"要不要國產自製潛艦"而吵嚷不休,莫衷一是......
2000年6月,台北縣政府公告淡水海關碼頭(海軍第三造船廠淡水分廠)為"縣定古蹟". 但是到了2006年,古蹟碼頭堤防卻仍毀損嚴重, 軍方的說法是"沒有經費". 逼得台北縣文化局放話將依"文化資產保護法"開罰,並建議將維護管理權交給縣府. 軍方被迫應允將碼頭河床堆積的原石搬上岸保存,待日後修復時使用.
2009年11月,國防部終於將淡水海關碼頭文化園區土地及建物無償撥用. 當時台北縣文化局立即爭取緊急搶救經費,於2010年5月進行碼頭主體的古蹟修復工程. 2012年4月完工,總經費32,843,346元. 2012年7月進行第二階段修復工程,修復園區內的清末洋樓和日式倉庫,修復總經費為26,277,953元, 2013年11月完成.
淡水海關碼頭有可能在今年(2014)開放. 衷心希望主管單位能在區內設置當年"武昌計劃"潛艇建造的相關圖文說明,突顯這一段海軍潛艇建軍史上的里程碑和歷史意義. 假如能擺設一艘1:1比例的海蛟或海龍潛艇模型,就更好不過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