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星艦 & 運星艦  

長駐於基隆港的謀星艦(右)與運星艦(左),原本皆為財政部關稅總局的緝私艦,如今則分別隸屬於海巡署與交通部航港局.

謀星艦 & 運星艦  

"謀星艦"(CG-105)是1986年4月向荷蘭的"Wilton Fijenoord"造船廠訂造,同時訂造的還有另一艘姊姊艦 - 福星艦(CG-106). 兩艘緝私艦於1988年2月下水,6月完工.

Build Year: 1988
Displacement: 866 tons (917 full load)
Length: 68 m
Top Speed: 28 knots
Cruising Speed: 20 knots
Crew: 54
IMO: 8616697

謀星艦的艦名由來,是以當時"海關總稅務司署副總稅務司"朱守謀的"謀"字命名. 這不是稗官野史或穿鑿附會,而是連官方文件都有記載的事實. 耗費公帑購置800噸級的緝私艦,卻以"副"總稅務司(還不是總稅務司,或更高階的部長)的名字命名,以現今的政治環境與社會氛圍而言,實在難以想像. 除非是有特殊功勳或因公殉職,否則這樣的作法若發生在今日,部長應該很難在立院諸公的猛烈砲火下倖存.

謀星艦 & 運星艦  

承造謀星艦(與福星艦)的荷蘭"Wilton Fijenoord"造船廠,在當時可能是最受全球新聞媒體矚目的造船廠,原因不在於這兩艘緝私艦,也不是這家船廠自身的嚴重財務危機,而是它們在同一時期為中華民國海軍建造的兩艘潛艦,"海龍"與"海虎".

由於在國際現實政治環境中的特殊處境,台灣對外軍購幾乎一向是賣方立場,尤其是對歐洲的軍事採購.
美國向來是我國主要的武器採購來源,行之多年,早已有一定程度的制度化. 再加上老美的全球戰略佈局,和其國內法(台灣關係法)的要求,因此軍售過程有固定的法律機制與保障. 相較之下,對歐洲的軍購則沒有這些機制可供循行. 而且歐洲國家對於來自中共的壓力,抗壓性不若老美,因此若有對台軍售,則完全是商業行為,沒有任何戰略或法規考量. 不但掮客橫行,蠻天喊價.而且往往因為消息走漏,被中共得知而被迫取消.

假若有國家干冒被中共報復的後果,堅持軍售台灣,則往往要求附帶的包裹採購,以謀取最高的商業利益或國民就業機會. 而我方為了加大誘因,確保軍購順利進行,避免中共干預,通常也願意配合買單,另一方面也是藉此機會引進美系以外的國內所需產品或技術. 過去的幻象軍機採購附帶馬特拉捷運便是典型的例子. 謀星艦與福星艦之所以引進國內,也極有可能是海軍潛艦採購所附帶的條件之一.

謀星艦 CG-105  (謀星艦與福星艦相同,配有兩艘工作快艇,橡皮艇型式加上FRP材質的硬質船底,是由龍德造船廠於1998年所製造.)

謀星艦引進台灣之後,確實也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尤其在2000年移撥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海洋巡防總局之後,歷次釣魚台相關事件幾乎無役不與. 而這兩艘荷蘭製的巡防艦,貢獻不僅於此, 後來海軍和"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開發"光華三號"原型艦(錦江艦,之前介紹過)時,便參考了謀星艦與福星艦的設計. 這或許就是日後海軍願意以無償方式提供錦江艦設計藍圖給海巡署的原因. 而海巡署也據此開發出台北艦(CG-116)與南投艦(CG-122).

 

謀星艦 & 運星艦  (因為封閉式的高護欄設計,從這個角度看不到運星艦艦艏機砲.)

運星艦(Yun Hsing)是由聯合船舶設計中心設計,中國造船公司基隆廠建造,於1987年12月完工交船,隸屬於當時的"財政部海關總稅務司署"(現更名為"財政部關務署"). 主要任務為運補台灣本島及各離島燈塔,並兼負查緝海面走私犯罪,官方定名為"巡補艦".

Build Year: 1987
Displacement: 964 tons
Length: 65 m
Top Speed: 18.5 knots
Cruising Speed: 16 knots
Crew: 38
IMO: 8632354

謀星艦 & 運星艦  

"財政部關務署"成立於清朝咸豐四年(1854年,比中華民國還早),原名是"海關總稅務司署". 民國成立之後,繼續沿襲其組織制度,連單位名稱都未作修改. 直到1991年2月1日才正式改名為"財政部關稅總局". 2013年1月1日再與"財政部關政司"整併成立"財政部關務署".

因為身負燈塔補給任務,而且船速緩慢,運星艦在關稅總局時期並未隨同其他緝私艦一併撥交給海巡署,而是繼續留在原單位. 直到2013年1月1日才連同燈塔業務移撥給交通部航港局,目前隸屬航安組. 但是直到現在,運星艦艦身上依然保留著財政部關稅總局的大型Logo而尚未更換.

現在的運星艦已經是第三代. 前一代的運星艦是美軍二戰時期的"Admirable"級掃雷艦所改裝,排水量約900噸. 我國海關在戰後以低價購買了8艘做為緝私艦. 分別命名為"A-1 聯星"、"A-2 德星"、"A-3 文星"、"A-4 運星"、"A-5 和星"、"A-6 叔星"、"A-7 鴻星"、"A-8 榮星". 配備兩門20mm機砲. 其中"A-4 運星"的前身是美軍"AM-247 Improve", 1943年9月26日下水,1944年2月29日完工成軍. 1949年賣給中華民國海關. "A-4 運星"服役期間的任務是燈塔補給,1976年除役.

1949年5月,上海大撤退時,"A-3 文星"和"A-6 叔星"在兵荒馬亂中被棄置於黃浦江面. 後來被海軍發現而拖回,並分別成為海軍"永康"與"永豐"軍艦. 再加上"A-4 運星"與"A-7 鴻星",總共只有4艘撤退來台,另外4艘則留滯香港,並於10月投共.

至於第一代的運星緝私艦則資料不詳,只知道是排水量約280噸的日本佔敗賠償艦,似乎也有來到台灣.

運星艦  

運星艦雖然船速緩慢,而且任務低調(燈塔補給,非一線緝私主力),卻配備有一般緝私艦少見的強大火力 - "MK-3"單管40mm機砲(或寫為"MK 3"或"MK III"). 雖然是舊式的人工操作火砲,但其40mm口徑的威力絕非一般緝私或海巡艦艇的20mm火砲所能比擬. 就連海巡署也是直到2,000噸級"新北艦"才擁有40mm火力. 為何當初會有這樣的火力配置需求?不得而知. 但是隨著運星艦移撥交通部航港局,這門40mm機砲也即將被卸除.

運星艦  (運星艦艦艏的40mm機砲,被深色砲衣覆蓋綑紮.)

 

arrow
arrow

    FlyingNa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